潮新闻客户端执笔叶诗蕾炒股配资最新信息
“家人们,现在上的是咱们一款国产月季,名字叫‘团甜’,半重瓣,看这花型舒展大气,花色也不是普通的艳红……”7月17日晚上8点,一家月季专场的直播间上新,还没等主播介绍完,杭州花友“小小芃”已经点下了购买键。“每人限量一束也难抢,全靠拼手速。”“小小芃”说。
高颜值、无刺、瓶插期长,这两年国产新品种月季凭借优良性状在电商平台热销,吸引众多花友蹲守抢购。
国产月季新品种“团甜” 受访者供图
国产鲜花崭露头角,预示着我国花卉种业的缺“芯”难题正加快破解。种质资源被喻为花卉产业的“芯片”。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,作为世界鲜花主产区之一的云南就长期面临“品种依赖进口”的窘境:约85%的畅销品种来自荷兰、日本等国的育种公司,本土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市场占有率不足20%。
为鲜花装上“中国芯”,才能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。从实验室到种植田,再到拍卖市场,一场由科研院所、企业、花农和交易平台等联手的创新突围,正逐步铺开。
“国风”月季,弯道超车
仲夏时节,春城昆明依旧温润如春。
走进位于呈贡斗南的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,各色月季在玻璃大棚中舒展绽放,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花香。
不久前,“2025月季自主创新成果推荐会”在这里举办,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对外发布了100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及优株,涵盖稀有色系、抗病强种、低维护景观等突破性品类。
“国风”月季“摩朵” 受访者供图
其中,“摩朵”“团甜”“杏仁茶”等“国风”月季新品种系列备受关注。现场,云南泽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口气签下了10个新品种的共享知识产权。
“采购进口种苗价格较高,有些不能很好适应本土生长环境,不仅产量波动大,品相品质也容易受影响。”泽种农业总经理尤斌去年就试种了“国风”系列,性状稳定性和市场反响都不错,让他有了底气加大投入。
什么是“国风”月季?细探牡丹、菊花、荷花等传统花卉,可以发现中国人对鲜花的审美总是链接着重瓣、淡雅、幽香等关键词。创新中心推出的月季新品种,就蕴含这些特质。
比如“摩朵”,与云南彝族小村落同名,意为“云端高地”。正如这个浪漫缥缈的名字一般,“摩朵”花色嫩粉,花瓣带有明显的褶皱,就像一只只翩飞的蝴蝶;
“杏仁茶”则以渐变花色著称,整个花期会呈现出从橘红到西瓜红再到粉红的色彩变化,雅致又不失意趣,极具观赏性……
国风月季“杏仁茶” 受访者供图
总体来说,相比主打“杯状花”形态的欧洲月季,“国风”月季花型更为舒展,花瓣层叠如云,花色饱和度也偏低。定向培育的“东方香韵”系列,还融合茶香、果香等香味,填补了馥郁香型切花的市场空白。
这些复古又新潮的“国风”月季一上架就售空,单束零售价200多元,是普通月季的几十倍,实属鲜花界新宠。
当红不让的“国风”月季背后,是万里挑一的选育流程。
在育种区花圃内,记者见到了花卉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蔡艳飞。只见她捧起一簇花蕾,仔细端详后凑近闻了闻,随后将一枚蓝色标牌插进了月季下方的土壤中。“这株花瓣偏少、花色过暗,当前市场接受度很低,可以清掉了。”
蓝色标牌代表淘汰,黄色代表可扩繁。每天一有空,蔡艳飞就会来到这里查看月季种苗长势,并进行分类筛选处理。3个大棚,占地1.2万平方米,经过一轮又一轮筛选,每年可更新2万多个月季新种苗。
“其中能作为优株扩繁的只有2000个左右。”插完手中最后一个标牌,蔡艳飞摘下遮阳帽,扇了扇被汗湿的额发,“再经过种植企业试种推广,最后能在花卉市场真正留下来的,可能只有20个。”
蔡艳飞介绍月季育种情况。记者 叶诗蕾 摄
选择月季父母本杂交、采收种子、筛选育种、测试抗病抗虫能力……借助“工厂化、分段式育种”的新技术,创新中心将月季烦琐漫长的育种周期缩短了50%,只需90天就能完成一轮种苗培育。
加快步伐还不足以赶超。“月季虽发源于中国,但自十九世纪被引入欧洲,已在西方经历了数百年的精心培育与优选,而中国现代月季的国产化之路才走了短短20多年。”在蔡艳飞看来,国产花卉想要打出品牌提升竞争力,必须培育出具有文化特色、高辨识度的新品种。
类似“国风”月季这样的特色新品种有望成为弯道超车的突破口。
鲜花“中国芯”,频频上新
品种是整个花卉行业的制高点。在这场突围战中,盛开的不止有月季。
联系上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李帆时,他正在田里忙着查看洋桔梗杂交苗的生长情况。“我们要从中筛选适合体胚组培的优株,用以研发人工种子。”
作为非中国本土植物,洋桔梗商业种子一直被日、美等国公司垄断。比芝麻还小的种子,市场价一粒要卖0.6元,换算成克重,堪称种子中的“钻石”。
李帆在组培室查看洋桔梗体胚种苗的生长情况。受访者供图
由此,李帆率队开启了洋桔梗国产化育种的研究。经过对多种商业品种体细胞胚的诱导筛选,李帆团队成功研发出能高效诱导体细胞胚形成的组培体系,并通过该组培体系,在1升培养基中培育出10万个胚体。“10万个胚体就相当于10万粒种子。”李帆说,这些人工种子具有生产成本低、繁殖速度快、不受季节限制等特点,可以解决洋桔梗种苗高效繁育的难题,也为下一步国产化育种打下基础。
国产化的风潮也吹到了一线种植户的田头。
花农杨玉勇,人称“杨月季”,是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切花月季品种“冰清”的选育者。但近几年他更为人熟知的,是“国产绣球花育种第一人”的身份。
为收集研究中国野生绣球花资源,杨玉勇的考察足迹遍布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他用中国原产野生大叶绣球做母本,法国选育的博登湖绣球做父本,成功杂交出花冠大、抗病性强、瓶插期长的“博大蓝”,拿到了国内绣球属植物新品种的第一张品种权证书。
“博大蓝”绣球 记者 叶怡霖 摄
目前,杨玉勇已收集绣球属国内外野生种(变种)近100种,获得国内新品种权25个,欧盟新品种权4个。“中国野生绣球原种有40多种,其中很多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。”一头花白头发的他看上去精神奕奕,“这片科研的花海广阔着呢。”
育种创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转化应用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绅崇介绍,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走的是与企业联合育种、共享育种知识产权的路子,不仅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,也减少了花卉育种的低水平重复,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可持续商业化育种。
据统计,该中心去年共投入研发资金1000万元,其中企业投资占到了55%。目前选育的400多个优株,已经有50多个被企业选中成功申报新品种,正逐步推向市场。
科企协作,推动鲜花“中国芯”频频上新: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多年努力下,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四季开花茶花的国家;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自主培育的小菊品种“彩凤羽”,轻盈飘逸又耐看,一上市便成了“网红款”;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高山杜鹃研发团队培育了花序硕大、反季节开花的年宵花新品种,让高山杜鹃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……
花序硕大、反季节开花的国产高山杜鹃新品种,成为年宵花新品。受访者供图
公开数据显示,仅以云南省为例,目前已累计申请花卉新品种1100余个,获得国家授权800余个。通过持续育种攻关,鲜切花种苗自给率从2000年的20%跃升至80%以上,突破了种源依赖瓶颈。
给“中国芯”撑起保护伞
知识产权保护,是所有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。但相对于其他商品,花卉绿植的盗繁门槛特别低——扦插一根枝条,就能繁育一盆。
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新品种,别人一下就“偷走”了。这事,杨玉勇就碰到了。
“当时斗南花市里都在卖一款蓝色大绣球,我一看,这不就是‘博大蓝’!”原来是种植商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繁殖了“博大蓝”,杨玉勇没收到专利权费,只得通过诉讼维护权益。
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。潮新闻记者 叶诗蕾 摄
虽然持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,但维权涉及资金、时间等方面,且目前植物相关的第三方评估鉴定机构并不多,对比举证很烦琐。这场官司,杨玉勇打得格外漫长,最后赢得并不轻松。
好在相关政策正不断完善。2022年3月1日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首次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,全方位扩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范围,大幅度提高侵权损害赔偿标准,进一步健全了激励育种原始创新的法律制度。
“自己淋过雨,所以想给别人打伞。”在杨玉勇的领衔发起下,花卉新品种研发与保护联盟应运而生。该联盟由国内外花卉育种、生产及销售相关的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和个人等组成,一方面为成员提供种质资源、育种技术、品种推广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,另一方面也在品种权的保护及维权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“我们希望通过成员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,以法律手段和联盟影响力,努力构建花卉新品种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。”杨玉勇说。
守护“中国芯”,还需要市场的力量。
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拍卖大厅 潮新闻记者 叶诗蕾 摄
斗南花市旁,就是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(以下简称“花拍中心”)。拍卖大厅内,鲜花价格在交易大钟上飞速旋转跳动,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批发商正聚精会神,抢拍鲜切花;一楼仓库内,满载鲜花的推车依次排列,等待装车发货。这个亚洲最大、全球第二的专业鲜切花拍卖市场,日均能完成700多万枝的鲜切花交易。
花拍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怀斌告诉记者,按照国际惯例,要先交专利费才能种花,但对于普通中国花农来说,这种模式成本高、风险大。
为此,花拍中心在全球创新推出了“先种花,后收费”的三方合作模式,即育种商、花农、拍卖市场签署三方合作协议,拍卖市场从国内外育种商引进新品种,提供给花农种植,然后再将花卉送到拍卖市场交易。“花拍中心从交易额中收取3-10%不等的专利费,最后支付给育种商。”冯怀斌说。
等待装车发货的鲜花 潮新闻记者 叶诗蕾 摄
借助交易流通平台,新品种推广的风险、成本大幅降低,品种权使用和付费形成了正向循环。目前,花拍中心已吸引国内外27家育种商、3万多户种植户及3500多家花商达成合作,新品种花卉种植面积达35万亩,2024年收取专利费近5000万元。
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花卉种苗国产化依旧面临基础薄、人才短缺、推广周期过长等问题。在近期召开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上,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潘会堂也直言,从花卉大国迈向强国,注定是一场马拉松。“这非一人、一地、一企之功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院所拧成一股绳,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筋骨,才能在全球花卉版图赢得与中国‘世界花园之母’盛誉相称的地位。”
风日正好炒股配资最新信息,万物生长。期待“中国芯”花开满枝,一路芬芳。
融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